`
JAVA海洋
  • 浏览: 600172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太原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春节知识不完全手册

阅读更多
春节俗称"年节"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,以夏年(农历)正月初一为"岁首"(即"年"),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,延续至今。年节古称"元旦"。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,开始采用公历(阳历)计年,遂称公历1月1日为"元旦",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"春节"。

岁时节日,亦被称为"传统节日"。它们历史悠久、流传面广,具有极大的普及性、群众性、甚至全民性的特点。那么,春节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呢?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,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。从腊月二十三(或二十四日)小年节起,人们便开始"忙年":扫房屋、洗头沐浴、准备年节器具等等。所有这些活动,有一个共同的主题,即"辞旧迎新"。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,迎接新年,迎接春天!

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。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"年",五谷丰收为"大有年"。西周初年,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。后来,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。而且,诸如灶神、门神、财神、喜神、井神等诸路神明,在年节期间,都备享人间香火。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,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。年节还是合家团圆、敦亲祀祖的日子。除夕,全家欢聚一堂,吃罢"团年饭",长辈给孩子们分发"压岁钱",一家人团坐"守岁"。元日子时交年时刻,鞭炮齐响,辞旧岁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。各家焚香致礼,敬天地、祭列祖,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,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。元日后,开始走亲访友,互送礼品,以庆新年。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。元日以后,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:耍狮子、舞龙灯、扭秧歌、踩高跷、杂耍诸戏等,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。此时,正值"立春"前后,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,鞭牛迎春,祈愿风调雨顺、五谷丰收。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,再次形成高潮。

因此,集祈年、庆贺、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。而时至今日,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,年节的主要习俗,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。

春节俗称"年节"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,以夏年(农历)正月初一为"岁首"(即"年"),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,延续至今。年节古称"元旦"。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,开始采用公历(阳历)计年,遂称公历1月1日为"元旦",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"春节"。

岁时节日,亦被称为"传统节日"。它们历史悠久、流传面广,具有极大的普及性、群众性、甚至全民性的特点。那么,春节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呢?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,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。从腊月二十三(或二十四日)小年节起,人们便开始"忙年":扫房屋、洗头沐浴、准备年节器具等等。所有这些活动,有一个共同的主题,即"辞旧迎新"。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,迎接新年,迎接春天!

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。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"年",五谷丰收为"大有年"。西周初年,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。后来,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。而且,诸如灶神、门神、财神、喜神、井神等诸路神明,在年节期间,都备享人间香火。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,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。年节还是合家团圆、敦亲祀祖的日子。除夕,全家欢聚一堂,吃罢"团年饭",长辈给孩子们分发"压岁钱",一家人团坐"守岁"。元日子时交年时刻,鞭炮齐响,辞旧岁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。各家焚香致礼,敬天地、祭列祖,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,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。元日后,开始走亲访友,互送礼品,以庆新年。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。元日以后,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:耍狮子、舞龙灯、扭秧歌、踩高跷、杂耍诸戏等,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。此时,正值"立春"前后,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,鞭牛迎春,祈愿风调雨顺、五谷丰收。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,再次形成高潮。

因此,集祈年、庆贺、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。而时至今日,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,年节的主要习俗,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。



春节传说

相传,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"年"的怪兽,头长触角,凶猛异常。
"年"长年深居海底,每到除夕才爬上岸,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因此,每到除夕这天,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,以躲避"年"兽的伤害。

这年除夕,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,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,只见他手拄拐杖,臂搭 袋囊,银须飘逸,目若朗星。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,有的收拾行装,有的牵牛赶羊,到处人喊马嘶,一片匆忙恐慌景象。这时,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。祇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,并劝 他快上山躲避"年"兽,那老人笑道:"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,我一定把"年" 怪兽赶走。老婆婆惊目细看,见他鹤发童颜、精神矍铄,气宇不凡,但仍然继续劝说,乞讨老人笑而不语。婆婆无奈,祇好撇下家,上山避难去了。

半夜时分,"年" 怪兽闯进村。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日不同:村东头老婆婆家,门贴大红纸,屋内烛火通明。"年" 怪兽浑身一抖,怪叫了一声。"年"朝婆婆家怒视片刻,随即狂叫着扑过去。将近门口时,院内突然传来"砰砰啪啪"的炸响声,"年"浑身战栗,再不敢往前了。原来,"年"最怕红色、火光和炸响。这时,婆婆的家门大开,祇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。"年"大惊失色,狼狈逃蹿了。

第二天是正月初一,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。这时,老婆婆才恍然大悟,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。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,祇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,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"啪啪"炸响,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......

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,纷纷换新衣戴新帽,到亲友家道喜问好。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"年"怪兽的办法。从此每年除夕,家家贴红对联、燃放爆竹、户户烛火通明、守更待岁。初一一大早,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。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

十二生肖何以鼠为先

(一)
十二生肖中,为何人人喊打的老鼠能独占鳌头,领袖群伦呢?
据民间传说,玉皇大帝召集众生肖开排名大会,猪鼠牛马羊等八仙过
海各显神通,大家一齐赶着赴会,牛大哥憨厚,早早启程 结果一马当先占了首位,本来冠军非它莫属,可是机灵的老鼠在关键时刻,看准时机,悄悄跃上牛背,站在牛头上,结果排名时牛大哥就只有让位于鼠老弟了,屈居第(二)

当然,这只是传说,近年来,流行另一种较合理可信的说法,我们知道,动物的足趾有单双即奇偶之分,不管是二足或 是四足,它的足趾数目前后或者左右都是相同的,但唯独鼠是例外,它是前足四趾而后足五趾, 所以在排列十二生肖时,按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列,鼠足因为奇偶同体,无法安排,所以因异得福 名列前茅。接下来是牛,足有四趾,属偶数,虎足有五趾,奇数,兔足有四趾,偶数,龙足有五趾, 奇数,蛇呢,因为无足无趾,实同偶数,马足有一趾,奇数,羊足有四趾,偶数,猴足有五趾,奇数, 鸡足有四趾,偶数,狗足有五趾,奇数,猪足有四趾,偶数。这种按足趾奇偶数来分的说法,终于为鼠老弟伸张了正义,洗刷了蒙受多年的"占位"之冤,使鼠能扬眉吐气,来年再展风采。

红包的故事

派"红包"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,华人喜爱红色,因为红色象征活力、愉快与好运。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(根据华人的观念,已婚者就算成年),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。红包里的钱,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,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,因为它象征好运。因此,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,是不礼貌的做法。

春节拜年时,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"岁"与"祟"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压岁钱有两种,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,置于床脚,此记载见于《燕京岁时记》;另一种是最常见的,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。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,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,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。

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,当恶鬼妖魔或"年"去伤害孩子时,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。清人吴曼云《压岁钱》的诗中云:"百十钱穿彩线长,分来再枕自收藏,商量爆竹谈箫价,添得娇儿一夜忙"。由此看来,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,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、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。

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,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,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,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。


倒 贴 福 字 的 传 说

每逢新春佳节,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"福"字。春节贴"福"字,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。据《梦梁录》记载:"岁旦在迩,席铺百货,画门神桃符,迎春牌儿......";"士庶家不论大小,俱洒扫门闾,去尘秽,净庭户,换门神,挂钟旭,钉桃符,贴春牌,祭把祖宗"。文中的"贴春牌"即是写在红纸上的"福"字。

"福"字现在的解释是"幸福",而在过去则指"福气"、"福运"。春节贴"福"字,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,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干脆将"福"字倒过来贴,表示"幸福已倒""福气已到"。"福"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。明太祖朱璋当年用"福"字作暗记准备杀人。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,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"福"字。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,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"福"字。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,竟把"福"字贴倒了。第二天,皇帝派人上街查看,发现家家都贴了"福"字,还有一家把"福"字贴倒了。皇帝听了禀报大怒,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。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,忙对朱元漳说:"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,故意把福字贴倒了,这不是"福到"的意思吗?"皇帝一听有道理,便下令放人,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。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,一求吉利,二为纪念马皇后。

民间还有将"福"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,图案有寿星、寿桃、鲤鱼跳龙门、五谷丰登、龙凤呈祥等。过去民间有"腊月二十四,家家写大字"的说法,"福"字以前多为手写,现在市场、商店中均中出售。
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
来十二生肖产生时,猫(即今日之家猫)还未加入"中国籍"呢。
我国的干支纪年法,传说产生于夏。这个传说是否正确,无史可证,但它最迟也不会晚于商,因为甲骨文中已有记载。

从生物进化史来看,猫的历史比人类要长,但汉以前,我国只有野猫, 即《礼 记》中所说的山猫,或许《诗经》中"有熊有罴,有猫有虎"之豹猫等。我国今天的家猫,据考,来源于印度的沙漠猫。

印度猫进入中国大约始于汉明帝后,因为那时,中印交往才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。这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,已是相去千年了。


春节的来历

春节,象征着团结、兴旺,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。
腊月时,天寒地冻,直到春节来临,才挑动喜气。于是,从广大城乡至圩镇,一个个年货摊卖年画、吊钱、窗花、灯、鞭炮、脸谱和春联......一片红红绿绿,添加节日的喜气。

到了腊月三十日,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(子时)的时候,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,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。
在古时,春节叫"元旦"。"元"者始也,"旦"者晨也,"元旦"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。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,叫"元旦"或"元日"。
汉武帝时,司马迁创造了《太初历》,确定了正月为岁首,正月初一为新年。此后,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。
《诗经》里有记载,每到农历新年,农民喝"春酒",祝"改岁",尽情欢乐,庆祝一年的丰收。到了晋朝,人民燃起堆堆烈火,将竹子放在火里烧,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,使节日气氛更浓。到了清朝,放爆竹,张灯结彩,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。

****** 准备过年******

腊月初一是跳灶王。这个活动之前是腊月驱鬼习俗,后发展为跳灶王,由乞丐作灶王爷及灶王奶奶的形象,挨家跳,一直持续到灶王爷升天(二十三)。

腊八节,佛教称为成道节,属古代的腊祭。后佛教传入,合二为一,重点是吃腊八粥,并提倡施粥扬益。人民也开始腌腊八蒜,等过年吃饺子用,过了腊八开始办年货。

腊月二十三是祭灶,叫过小年。祭灶是男人的事,取下旧年神象,掸灰,晒干,供上灶糖,果品,灶柴来烧。锅沿上抹糖,正月初一迎灶王。

腊月二十五上天派神来奖惩,顺道接玉皇。所以人人都要谨言慎行,要吃口数粥,计口煮粥一人一碗(鸡鸭狗猪都算,出远门的人也算),要用红豆粥,红豆避疫扬灾。

除夕即年三十,贴春联、换门神、做年菜、包饺子、要守岁,为父母延寿,店铺要结完这一年的帐。

****** 祭灶节送神******

农历腊月二十三,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,人们称它为"祭灶节"。这时,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,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。

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,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。
古时,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,视为掌上明珠,十分疼爱。但因家中贫困,无以糊口,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。

儿子久去不归,老人格外想念。这天,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。路上,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,两人越走越熟,相处十分融洽。闲谈之中,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,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。老汉心急如焚,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。光脚片慷慨应允,嘱他不要告诉别人。

见了儿子,老汉佯装害病,儿子侍奉左右,一直无法下井。不久,煤矿出了事故,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。

转眼三年过去了,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,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,忍不住对老伴说了。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,二十三晚上,灶君上天后,对玉帝讲了这件事。玉帝恼羞成怒,立即惩罚了光脚片,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。

为此,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,人们敬灶君吃灶糖,希望他到天宫后,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。久而久之,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。
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,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、火烧等祭灶食品,并准备隆重的祭灶仪式。

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。祭灶时,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,怀抱公鸡。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。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,故鸡不称为鸡,而称为马。若是红公鸡,俗称"红马",白公鸡,俗称"马"。

焚烧香表后,屋内香烟缭绕,充满神秘的色彩。男主人斟酒叩头,嘴里念念有词。念完后,祭灶人高喊一声"领"!然后天执酒浇鸡头。若鸡头扑楞有声,说明灶爷已经领情。若鸡头纹丝不动,还需再浇。

祭灶仪式结束后,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,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、油饼,喝豆腐汤。

祭灶供灶糖的原因,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。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,它有上通下达,联络天上人间感情,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。在它上天之时,人们供它灶糖,希望它吃过甜食,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。

****** 年节小常识 ******

节前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,当春姑娘到门口时,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,这一念,好运真的来了。

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"福"字及财神像等,"福"字必须倒贴,路人一念"福倒了",也就是"福到了"。

春节包饺子,合交好意头

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,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,在过年的前一夜也既是团圆夜,回到父母家里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,吃团圆饭。

包饺子有其背后意义,其作法是先和面,"和"字就是"合";饺子的饺和"交"谐音,"合"和"交"又有相聚之意,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。

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。

正月初一前有祭灶、祭祖等仪式;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、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;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,其时花灯满城,游人满街。
只有在元宵节过后,春节才算结束了。

****** "年"的传说 ******

相传,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"年"的怪兽,头长触角,凶猛异常。"年"长年深居海底,每到除夕才爬上岸,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因此,每到除夕这天,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,以躲避"年"兽的伤害。

直到一年除夕,村里来了个乞讨的老人,看见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。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,就劝他快上山躲避"年"兽,那老人捋髯但笑不语,只要求老婆婆若让他在家呆一夜,并出言把‘年\’兽撵走。村人多番劝说不得要领。

半夜时分,"年"兽闯进村吞食牲畜。当它来到村东头老婆婆家,发现气氛与往年不同:门贴大红纸,屋内烛火通明。"年"兽浑身一抖,怪叫了一声,院内也赶紧传来"砰砰啪啪"的炮响声,这时,婆婆的家门大开,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。"年"浑身战栗,大惊失色,狼狈逃蹿了。原来,"年"最怕红色、火光和炮响。

隔天是正月初一,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。这时,老婆婆才恍然大悟,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。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"年"兽的办法。从此每年除夕,家家贴红对联、燃放爆竹;户户烛火通明、守更待岁。初一一大早,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。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